人與環境關係導論:馬世芳/歌詩裡的城市風景

yyyyyun
Oct 18, 2023

--

唱我們的歌 展覽

課前,想像課程大概會介紹流行音樂與城市環境間的關係。然而隨著課程進行才發現,這堂課遠遠不只是老師簡報標題裡所說的:歌詩裡的城市風景這樣簡單。從流行音樂切入,我們像一起經歷了一場三小時不間斷的世代對話、集體療癒。逃離2023年被演算法主宰的世界,回到半世紀前的台灣,在音樂裡看到世代相通的困境迷惘,也討論我們身處當代的挑戰、模樣。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好好刻畫下每個時代的模樣、城市風景,正是因為它廣泛流傳、快速更替的特性。歌詩與城市間的緊密連結,讓我們得以透過音樂,窺見不同時代的人、城市、流行。

從1961年中華商場拆除開始,一直到1990年台北鐵路電氣化與地下化完成,台北這座城市的樣貌大幅改變。在1982年羅大佑的MV裡還看得到舊火車站的身影,時間來到1989年,林強的向前走MV裡,台北的意象轉而由新火車站代言。新落成的建築與林強對台北的嚮往,一起向前走。在描繪快速現代化的城市樣貌同時,音樂創作人們也把自己對空間、未來的想像,放進詞曲。例如羅大佑在專輯〈之乎者也〉中,看似aggrasive的底下,其實有很溫情、懷舊的一面。作為聽眾,雖然無法經歷羅大佑、林強經歷的台北,但詞語蘊含的情緒似乎是跨時代相通的。在聽完這些故事後,那些離我們好遙遠的音樂突然變得立體,產生共鳴。

在城市空間蓬勃發展的同時,黨國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在流行音樂裡依然清晰可見。我們一再的,看到國家權力如何限縮藝術創作,但也發現在框架裡,創作人們盡所能的在歌名、歌詞、電影配樂裡,試圖繞過審查委員會,來到觀眾前面。而也是因為他們對作品的堅持,當代的我們才有機會聽到戒嚴空間裡,流行文化的生命力。愛跳舞的我,很喜歡馬芳對〈向前走〉MV群舞動作的解析。在我們看來簡單(甚至有點樸素?)的肢體動作,反映的卻可能是被規訓的集體身體狀態。這樣的狀態,一直到千禧年後的十年,青年以「鬆」反抗過往的規訓,校園熱舞社是反挫、是青春的代表,然後再到現在,我們終於能自在、自由舞蹈。這個過程讓我想到林懷民老師在雲門50週年〈薪傳〉中,如何稱讚第八代舞者的身體:「比起創團舞者,這一代舞者專業明確,衣食無慮,沒有陰影。他們的身體多漂亮。」

到了90年代,流行音樂站穩腳步,引領著台灣藝術文化發展。電影、戲劇、出版、小劇場、電視、廣播等不同領域的創作人,因為唱片集結在一起碰撞、實驗。流行音樂呼應的台灣文化思潮與實驗,可以在詹宏志的麥田咖啡館、MV中群眾運動的身影裡找到。聽著聽著會發現,那個年代的文青,好像在城市裡有很明確的位子、連結。那現在呢?我們能夠在這個城市裡找到我們存在激盪的痕跡嗎?於是我猜,會是提供年輕藝術家舞台的女巫店嗎?或者透過書籍、講座,聚集文青們的獨立書店、咖啡店?不知道,總覺得在虛擬社群更有影響力的現在,我們似乎沒有因此建立更深刻的關係,我們依然感到孤獨。

麥田咖啡的老照片(https://www.sinchew.com.my/news/20210120/supplement/3143502?variant=zh-hant
張大春與李壽全,四十年後於《重返我們的老台北》展覽中復刻當年照片(https://500times.udn.com/wtimes/story/12672/5901440

課後搜尋麥田咖啡館時,意外讀到馬芳寫過的一篇文章〈馬世芳《若有一部時光機》:回到36年前的台北文青打卡點,探訪李壽全、羅大佑的麥田咖啡館〉。如果可以,我也好想回到90年代的麥田咖啡館,看看那些後來深深影響台灣藝文圈的大師們,年輕時都在煩惱什麼?但或許就像課程最後的提問:好像每一個世代的文青都在羨慕著上一代文青?老師的回答一樣 — 確實啊,我們都仰望著前輩們,想像自己無緣經歷的夢幻時代。但這就代表我們永遠追不上嗎?不是的,不用把自己放在不可能的尺度去比較,而放棄了述說這個世代聲音的機會。也或許,因為我們都不可能站在半世紀後更高的視角看待這一切,所以還不能發現或理解屬於這個世代的光點?

所以,我們這個世代是什麼模樣呢?課程中,馬芳提到過去學生期末報告「一首代表這個世代的歌」時,常常出現草東〈爛泥〉、溫室雜草〈在這個年代,找不到浪漫〉、康士坦的變化球〈美好的事可不可以發生在我身上〉這些多少帶有一點無力與「就這樣吧」的感覺的歌。這些歌或團確實是近幾年常常聽到的,就算不是忠實粉絲,應該也能哼唱出幾句。不過我以自己淺薄的同溫層觀察,大家最近的歌單似乎多了一些歌頌生活幽微的美好的作品。而其中,安溥寫於1995年,近期發行並獲得第34屆金曲獎年度歌曲獎的〈最好的時光〉便是很重要的代表。或許〈最好的時光〉的流行顯示了太陽花後近10年,經歷衝撞、破碎、爛漫、沈寂後,我們終於意識到最好的時光就在當下?論定代表必然需要更嚴謹的觀察與分析,但我私心期待〈最好的時光〉以及其述說的理想,能夠成為我們這個世代的代表。

這堂課真的帶給了我很多的視角、思考和療癒,我試著整理成以上心得。但其實還有更多過於澎湃、尚無法用文字表達的,還需要更多時間放在心裡,慢慢發酵。我會記得馬芳最後說的:一個人從事創作性事務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、用對社會有貢獻的方法活下去、去找值得追尋的老闆、你們應該有能力改變一個更好的環境、還有蔥開煨麵的食譜(笑)。謝謝這三個小時帶來的一切花火,讓我看到一場良善的世代溝通、傳承長什麼樣子,也多了一些力量去尋找自己能做的事。

--

--

yyyyyun

土地的孩子。生於台北,而後在台東、常熟與哥斯大黎加的滋養下成人。畢業於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世界聯合學院,目前在大學裡作一個後個人自學生。